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汇报片内容(2篇)
位置: 首页 >工作汇报 > 文章内容

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汇报片内容(2篇)

时间:2024-08-30 12:0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汇报片内容

  

  精选资料

  生态文明县建设纪实-构筑持续发展基石

  打造北方绿色明珠

  构筑持续发展基石

  打造北方绿色明珠

  ——围场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条件脆弱,生态功能突出。近年来,该县按照打造“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生态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把自身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要地区来审视定位,主动融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战略部署之中,始终坚守生态保护这条底线,坚持用工程化的手段推进生态建设,用清洁化的措施促进生产转型,努力把山青、水秀、天蓝、气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生产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华北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生态环境最优的地区,被形象地称为京津的生态屏障和华北地区的“一叶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先后被评定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

  一、抓顶层设计,把生态优先作为基本遵循

  围场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及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距离北京较近的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风沙屏障。同时,围场还是引滦入津工程滦河水的发源地之一,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天津的水质安全。围场始终坚持将生态放在生命线的位置,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将“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上升到战略高度、提升到制度层面,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决策,严格做到与生态保护有悖的事情坚决不做,与环境建设相违的项目坚决不上,并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树立起“改善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全面推行“131”发展战略。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即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围场历届班子都始终把加强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特别是从1990年开始,先后出台实施了两个《生态建设十年规划纲要》,《纲要》经过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2012年,自治县五届三次全委会再次将生态提高到攸关围场发展的战略层面,强调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为指导,积极探索“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集全县之力建设北方生态明珠、绿色产业强县、休闲养生胜地、幸福宜居家园,争取利用3—5年时间把围场打造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二是构建三大体系,即生态空间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六大行动和24项具体措施,以制度化手段、流程式管理引导全县上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生态低碳、宜居宜游的新围场。三是强化一个保障,即创新体制机制。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生态建设的持续动力,建立健全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内生性、内原式发展。

  二、抓工程治理,把生态建设作为根本任务

  按照“规划科学化、治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总体思路,采取工程化的手段,连续实施了两个《生态建设十年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6%,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54天,主要河流水质均优于国家地表水四类标准,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一是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封育造管并举,长中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方位推进植树造林、抚育管护,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造林绿化工程,每年造林15万亩以上,初步

  精选资料

  建成了多林种、多树种共生互补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全县有林面积达到778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2610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市的23%和38%,占全省的10%和21%,占全国的2.6‰和1.9‰,成为河北省森林资源第一大县、北方人工造林大县,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凸显。二是推进草原生态系统建设。把实现草畜平衡作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大力实施灌草固沙、草场补播、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等重点工程,实行严格的封养禁牧、禁挖、禁采措施,改良退化草场,广辟饲草资源,发展节粮、优质、高效畜牧业,多措并举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全县草场面积达到207万亩,牛饲养量34万头,羊饲养量800万只,80%实行舍饲圈养,确保有序利用草场资源。三是推进水域生态系统建设。按照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生物、工程措施相配套的思路,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灵活多样、集中连片的治理方式,大力实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控水于山上,蓄水于坡面,滤水于沟道,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0平方公里,新建老窝铺、挖钱沟、下湾子、甘沟口4座梯级水电站,新增蓄水能力1700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均优于国家地表水四类标准,河流含沙量由1990年的29.5%下降到11%。四是推进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把生态农业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的生态农业。建立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系统,在科学掌握土壤状况的基础上,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维持耕地可持续利用。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田,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坝上生态农业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坡耕地改造135平方公里,全县水浇地面积达到3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五是推进廊道生态系统建设。紧紧依托东、中、西三条通往坝上景区的旅游通道,大力实施旅游沿线百里画廊、经济长廊和百里果树产业带建设工程,对旅游沿线可视山体进行了造林绿化、补植美化,在旅游沿线可视耕地范围内集中连片种植万寿菊、油葵、油菜花等观赏类经济作物,建成了三条共100多公里的绿色廊道和生态景观带。县城以打造“生态之城、文明之城、精致之城、秀美之城”为目标,加快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创建步伐,全面推进山体披绿、街路绿化、水景观打造、生态节点等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医疗垃圾储运中心建设完成,县城绿化率达到40%,初步实现了城在林中建、人在绿中居的园林城市建设目标。农村以打造“一轴五中心”城乡发展格局为重点,以小城镇和幸福新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荒山披绿、见缝插绿”和旅游沿线美化绿化行动,先后打造文明生态村118个、生态型幸福新村53个。

  三、抓结构调整,把生态经济作为主要支撑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对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坚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下大力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生态经济,重点培育四大主导产业。一是优先发展休闲旅游业。发挥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优先发展以生态为主导,以皇家、民俗为补充的高端化、精品化休闲旅游业,重点开发狩猎滑雪、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四季型、参与型、休闲型旅游产品,巩固提升塞罕坝、御道口、红松洼三大核心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强化“一带一中心五节点”建设,整合红松洼、小滦河、敖包山、庙宫、城郊“五大旅游板块”,推进旅游与生态、文化、体育、养生深度融合。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做强马铃薯、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五条“龙型产业链”为重点,围绕推动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高标准建设木兰皇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及顺和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哈里哈休闲农业示范区、阴河流域有机胡萝卜示范区、庙宫旅游农业示范区、小滦河流域草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等“一大五小”六个示范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不断壮强宇航人沙棘、富龙全粉、保承中药等3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创国家地理标志

  精选资料

  保护产品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

  24个,成为全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资源集约化水平,全县65%的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的带动下组织生产,70%的农副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走向市场。三是突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深入挖掘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和水资源,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先后建成220KV输变电站、220KV开闭站各一座,开工建设500KV输变电站一座,彻底破除风电输出瓶颈制约。全县风电装机达到200万千瓦,水电装机达到2515千瓦,年纳税700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绿色GDP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加快发展以马铃薯、果蔬、畜禽、中草药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全面推动第二产业向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立足近邻京津冀巨大市场、地处内蒙古重要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集连锁配送、休闲购物、文化娱乐、旅游会展、物流运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进机制,在政策扶持、资金倾斜、要素保障等方面集中用力,组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集工业生产、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网络信息、附属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木兰围场经济开发区。加快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建设,整合商贸物流资源,完善商贸物流设施,健全商贸物流网络,逐步打造冀蒙边界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四、抓环境保护,把源头防控作为关键环节

  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在建的基础上,强化“管”,严格“控”,下大力量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确保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一是狠抓生态管护。围绕生态核心区和生态脆弱带,制定强有力的生态保护措施,在舍饲禁牧、封山限伐、水源地保护、森林草原防火等方面出重拳、用重典,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推进生态共建共享。在林木采伐上,严格执行林权单位申请、乡村严格把关、县级审批下达的管理程序,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荒、盗挖大苗、滥砍滥伐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2000年以来,累计查处毁林案件200余起,查处率达到100%。在舍饲禁牧上,制定出台了《自治县舍饲禁牧管理办法》,对舍饲户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散撒放养户进行严惩重罚。在森林草原防火上,建立起了县、乡、村、组、农户五级联防体系,落实防火举措,配齐防火设备,依法打击野外用火行为,连续20年未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二是强化环境整治。下大力量抓节能减排,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整顿治理重点行业,淘汰取缔“两高一资”企业,先后关停年纳税500万元以上化工企业一家,取缔小淀粉加工企业300多家、实心粘土砖厂34家,完成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100多个,对城区内环保不达标锅炉进行了分类改造,投资3.88亿元的联玉建材、宏鸣墙体材料、兴源保温材料等3个尾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竣工投产。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着力抓好“三城同创”、“四清四化”和“五改”工作,全面治脏、治乱、治差、治荒,累计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能力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企业污染治理资金2.56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城乡人居和生态环境质量。2013年,全县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354天,其中一级天数49天,一级天数较2012年增加8天。2014年,空气质量多次进入全省综合排名前10行列。三是突出源头防控。历届班子始终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坚持把生态放在攸关发展生命线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推进,努力做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确立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晋位赶超”发展战略,严格做到与生态保护有悖的事情坚决不做,与环境建设相违的项目坚决不上。在项目准入上,以生态、节能、环保为标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严格做到“三个一律”,即:对生态有破坏、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律不上,不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一律不上,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上,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消减排量。2000年以来,先后禁批、拒批高污染项目20多个,初步估算每年影响税收2000万元以上。

  精选资料

  五、抓制度建设,把共建共享作为坚实基础

  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营造崇尚生态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重大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管理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映和应急协调机制,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形成有利于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先后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24家、“绿色医院”2家、“绿色社区”6个、“环境友好型企业”13家,建设生态宜居型新农村170个、旅游沿线百里画廊3条,县城绿化率达到40%,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心生态、人人建设生态、人人管护生态的浓厚氛围。二是创设导向明确的政务环境。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生态环境建设考核体系,降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方面考核比例,按照各乡镇承载的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等不同功能,科学合理设置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投资、绿色产业、居民收入等指标权重,引导各级党政班子树立绿色政绩观、增强政策执行力,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知责、守土尽责。三是建立约束有力的法制环境。成立生态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建立生态建设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实施意见》、《禁牧舍饲管理办法》等10余项法规文件,依法加强对工业“三废”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水域环境治理、林木草场维护、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引导市场主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在企业和群众中形成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汇报片内容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情况汇报

  党的*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市*县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并进,*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引,*县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争调整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奋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

  第一,划定“三条线”,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保障线。出台《*县委员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等文件,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编制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成为广西第一个编制并印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县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二是强化监督高压线。出台《*县环境保护“党政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细则》《*县生态环境整治办法(试行)》等,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三是绘好生态红线。制定《*县环境总规》及《*县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等文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编制《*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由*%提高至代%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第二,打好“三场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整治,抓好工业污染源整治、扬尘综合治理、秸秆综合利

  用等蓝天保卫工作,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多次入选“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在全区排名前列。

  二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许可审批和招拍挂制度,抓好矿山、尾矿库、固废危废以及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体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

  三是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积极探索“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协作机制,扎实推进河库违法建设整治和“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辖区*流域餐饮船舶污染整治工作,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成效。出台《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水质达标率*%,*水质求年在全国排第十名。

  第三,落实“三举措”,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完善《求县工业集中区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两高”项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培育壮大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放弃需大量消耗林业资源的总投资*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关停一批高污染企业,确保生态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改革引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抓紧抓好绿色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药食同源康养产业集成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个千亩以上规模的中草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药食同源康养体验中心、药食同源康养产品生产中心等建设任务,获评全国康养百

  强县。

  三是发展壮大绿色产业集群。围绕“一片叶子""做大茶产业,*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万亩,干茶产量达*万吨,产值达*亿元,*茶公共品牌价值达*亿元,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一瓶水”品牌逐步打响,成功入围广西“两个核心区、九个基地”首批产业布局的“九个新兴天然优质饮用水产业基地”第三位,以将军峰、忆然、甘甜泉等品牌为代表的优质饮用水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做足“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文章,着力打造古镇寻梦、田园观光、民宿体验、茶海度假、山水养生、温泉休闲六大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家、*A级旅游景区*家、*A级旅游景区*家以及星级乡村旅游区*家。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汇报片内容 文明建设 汇报 示范

猜你喜欢